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日期:2022年1月25日
□本報記者 尹琨
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辦的融合出版概念及定義專家審定會日前在京召開。會議討論同意將“融合出版”納入編輯與出版學名詞術語表中,并就“融合出版”的概念表述進行深入研討交流,最終形成一致意見,即“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
增補“融合出版”十分必要
2021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關于組織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的通知》,啟動實施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裴亞軍看來,推動出版融合發展成為國家戰略需要的背景下,厘清和規范“融合出版”及相關概念非常重要。
“‘融合出版’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該名詞術語在現實社會與行業領域不僅已經存在,而且成為熱詞。”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表示,出于當前出版學學科建設和話語體系建設的需要,有必要將“融合出版”補寫入編輯與出版學名詞術語表。
清華大學出版社《科技與出版》雜志主編蘇磊同樣強調了將“融合出版”一詞增補進編輯與出版學名詞術語表的必要性。在她看來,應當在出版的范疇內定義融合出版,需要揭示其是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特有的屬性是利用數字技術為內容賦能。
厘清“融合出版”界限
“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等原則對‘融合出版’的概念進行審定。”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理事長孫壽山提出,當下對“融合出版”的理論研究仍較為匱乏,應根據實踐需要對其概念及理論進行深入探討。他同時指出,“數字化出版”和“出版的數字化”不是同一概念,“融合出版”在確立其概念時,要與這兩個概念厘清界限。
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數字出版系主任張新華結合融合出版的歷史、現狀及定義方式展開陳述,認為融合出版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綜合開發內容資源,以滿足社會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出版活動,已成為“數字出版”之后被廣泛關注的一個術語,在文獻中的出現頻率高于“復合出版”“移動出版”等術語。吸收該詞,有利于出版研究新領域新范式的發展,推動出版學學科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李永強同樣提出,“融合出版”是在新的形勢下,傳統出版與新技術的結合,是對讀者和用戶需求滿足的一種創新形式。實際工作中已經有很多成熟且被廣泛認可的經驗、模式和做法,但在確定詞條概念時,還應厘清邊界、考慮現狀,還要對下一步的出版業態發揮指引和指導作用。
化學工業出版社總編輯潘正安認為,融合出版應該是指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主要指數字出版的融合,應當深入討論研究其概念的成熟性、獨立性,從而以名詞術語形式確立下來。
明確“融合出版”概念
圍繞如何明確“融合出版”的概念范疇與定義,全國編輯出版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田勝立表示,融合出版是傳統出版適應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廣泛應用而發展的新型出版方式,其內涵與外延已有所拓展。
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殿利認為,僅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來考慮融合出版的概念內涵是不夠的,技術屬性不能代表出版本質。
河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段樂川表示,融合出版的內涵具有關系變革屬性,傳統出版是一種定時生產傳播關系,融合出版是一種即時生產傳播關系。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李弘認為,從當前增強出版學科話語權的角度,有必要確立“融合出版”的概念理論基礎及與之相關的應用體系。“融合出版”是將出版與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活動,也是將出版業務與新興技術和管理創新融為一體的新型出版形態。
“‘融’指融化、融入、融會,含有邊界模糊或跨越邊界之意;‘合’指合作、合攏、綜合等,含有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之意。”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張立提出,“融合”是一個組合詞,放在一起有拓展邊界、組合在一起之意。“融合出版”如果作為專有的組合名詞,其中“出版”是中心詞,“融合”是修飾詞。在實際工作中,“融合出版”包括跨媒體出版和跨界出版兩個方面,體現“泛出版”的趨勢。
目前融合出版在各個出版單位應用廣泛。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莊紅權提出,“融合出版”主要指紙質圖書應用二維碼、AR技術等新的技術手段,鏈接智能終端實現跨媒體傳播的出版方式。
版權所有:河北閱讀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冀公網安備 13010502001554號 增值業務經營許可證:(冀)B2-20090010 冀ICP備11018237號-5